為什么火車站的閘機多為擺閘,地鐵站的閘機多為翼閘?
大多數(shù)火車站高鐵站的閘機都是擺閘,大多數(shù)地鐵站的閘機都是翼閘。這是巧合,還是由兩種閘機的不同特點造成的?
擺閘,擁有更靈活的通道寬度,而翼閘的通道寬度相對固定,不宜通過攜帶行李通過的人。
在正面解釋之前,我們先來了解擺閘,與翼閘的兩個特性:
以下兩張圖,能說明問題,一看即懂。
如上圖,為一擺閘模型:紅色部分為擺臂,當擺臂開關(guān)閘的過程中,需要擺動至與機箱體平行的位置。
由于擺閘的特性,其通道寬度取決于擺臂的長度,而擺臂的長度在一定范圍內(nèi),取決于機箱體給擺臂預(yù)留了多少平行的空間,如圖:綠色線部分。
所以,理論上,只要在機箱體給擺臂提供的空間范圍內(nèi)(即圖中綠色線部分),都可以做任意變化,且變化起來沒什么難度。一般來說,每個閘機廠家,都會提供900mm通道寬范圍內(nèi)的任意距離,作為通道寬度,且?guī)缀鯖]什么成本變化。
而 900mm通道寬度,甚至是800mm通道寬度,都可以輕松的過攜帶行李箱的人了。
我們再來看翼閘:如下圖,翼閘的擋板,即紅色線部分,當閘機開關(guān)閘的時候,是要收回箱體內(nèi)的,加上,翼閘擋板的運行軌跡是一條圓弧,所以,更改翼閘的通道寬度,會比擺閘,高的多,其通道寬度(圖中綠色線部分)的變化,不僅僅要增減機箱的寬度,即圖中綠色線部分,還要與電控,機械部分配合,重新確定圓弧運行軌跡上的止停位置。這種難度,如果不是制造廠家,幾乎是無法完成的。
所以,其通道寬度相對固定,一般是 550mm,或者600mm。
這樣,這個通道寬度,就不利于攜帶行李的人通行了,雖然,也能過,但是終究是不方便。
得知擺閘與翼閘的上面兩個特性之后,我們就可以證明回答問題了。
火車站與地鐵內(nèi)的人群,其出行的人,特點是不一樣的,去火車站的人,大部分是出遠門的人,攜帶行李箱,甚至多件行李的人,是很多的,但地鐵內(nèi)的人員,大多為短途,上班族,市內(nèi)常規(guī)通行的人員,其攜帶“大包小包”的比例,相對較低。所以,為了方便攜帶行李的人員旅客出行,火車站用的是擺閘,可以提供相對較寬的通道寬度,而不用翼閘。
地鐵里用翼閘,是利用翼閘是所有閘機當中通行速度最快的特性,可以短時間內(nèi)通過大量的人,這不正好貼合早晚高峰,上班族的通行特點么。
那有的人,可能會說了,火車站也需要過很多的人,也需要短時間內(nèi)通過很多人,怎么不用翼閘?
那這就要相對而言了,火車站相比于地鐵站,尤其地鐵站還是每天都有早晚高峰的情況下,哪一個場景更加的需要“短時間內(nèi)通過大量的人”呢?一般去火車站,長途(相比于坐地鐵而言)的旅行,都會提前一些到吧?預(yù)留的時間間隙,怎么也比地鐵里早晚高峰預(yù)留的多吧?所以,相比于地鐵,火車站的通行人員是更“從容”的,這時候,擺閘,對攜帶行李的旅客友好的特性,更為重要。